【光明的智慧-仙佛慈語2】


『品格』
德性不是一天修行而來,而是經過日積月累,慢慢去修行的來的。所以人要修,要立德、立品,人若品德不高尚則不受人之尊敬。
要有健康的人格,就要有健康的身體,有健康的身體就要有健康的思慮,要處處合乎天理,處處合乎天理良心去做事,為了自己的生命,再大的困難也要去做;為了自己的健康,再難的習性也要去改。
自己內在涵養功夫如何?就看你平常的一舉一動,在隱微之間可看得清楚;做一個人就要惻隱為懷,見眾生之苦如己之苦,見眾生之溺猶如己之溺,見眾生之悲視同己之悲,存佛心時則與眾生一體。
道在何處?道在日常生活中,道就是自性,是你的自性佛,若想要修道就要改脾氣、改毛病,但最重要的是要「實行」。毛病有千百種,自己的是什麼?貪、嗔、痴、愛、酒、色、財、氣….等。而改毛病去脾氣是修道的根本。(坤道尤重「守口」,勿論人之是非及說常論短,要效法聖賢仙佛的腳步。)
要明白真理要自己去參悟,去了解,實際的去做,去修,好好改自己的脾氣毛病。修道修心,從心而修,那麼心怎麼修?就要靠自己,修得好不好也是得靠自己,一切事情都是靠自己,靠山山倒,靠人人跑,靠自己最好。
如果脾氣毛病多,弄得心神不寧,會傷了自性,所以在脾氣未發出來之時即克制住,時時刻刻自我反省,漸漸修,提醒自己,則漸漸的會進步。
心想要發脾氣的時候,誰都管不了你,但是那個時候只有自己能夠管自己喔!要告訴自己:「我現在不能夠發脾氣喔!多一個人發脾氣,這個世界就多一份戾氣喔!」所以這世界的氣要讓它好好的,就要淨化我們的心啊!
人間私語,天聞若雷,尤其不好聽的話更大聲。所以要小心自己的言行舉止。
平常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一舉一動,有形無形的、別人看得見的和別人看不見的,都要注意。
人若貪心就會犯罪。何謂罪?(四非)四非是什麼?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動。四非做不到就有罪。四非是做人的準則:腳不履邪地,不交不好的朋友、不去不好的環境(迷惑心志的地方就是不好的環境)。口要講仁義道德,不要講是非、道人長短。不合乎禮儀的不要去做,不要隨便動心,這樣就會成功,將來就會得到好人緣。
你們是兄弟姊妹,同在一屋簷下,要互相鼓勵。因為修道要有伴,不能自己一個人關起門來,閉門造車,不聽人家的話,不聽人家的告誡,人家對我們的勸誡,雖是難聽,但我們要覺得它是珍貴的,因為唯有真正的朋友才敢說我們的缺失。
每一個人都要知道自己的缺點和優點,當你講越多自己的缺點給大家聽,表示你越來越接近聖賢之路了,因為你肯講自己的不好給別人聽,表示你心地光明,表示你不想隱藏你自己的不好,那麼你就會越修越好。
修道要學習認錯,認錯愈多錯愈少,愈不認錯錯愈多,在家裡要常常認錯,要常常迴光返照,我們要常常讚美自己,因為你對自己沒有信心,別人如何感受到你可愛、你乖?所以人要有一份自我肯定,對生命的自我肯定,對自己行為的一份肯定,那你做出來的東西才有效果,才有力量出來,如果對自己都沒有肯定,那別人就感受不到光和熱。
修道人要踏實,但是人往往就是不腳踏實地,所以總是悔不當初,偏偏事到臨頭了,來不及了再懺悔,這種懺悔有效嗎?如果你有記取教訓的話就有效。如果你沒有,你就會成為懺悔高手。人不能夠成聖成賢、成仙成佛,就是因為執著不肯去、知錯不知改。知錯不知改叫做「過」,再來叫做「罪」,過還可以改,罪積習成深,如何能改呢?現在生為人乃是了罪了業,了罪了業也要心甘情願,才能舒舒服服、暢暢快快。
懺悔要真懺悔,而且一次就好,第二次就不叫懺悔了,同樣的事情一而再、再而三,那懺悔只是一種推託詞,枉費你今天來修道、辦道,時常活在懺悔裡,你的生活也不舒服。
做人要自己約束,自己惕勵,不要沒什麼壓力就把自己放鬆,放鬆到最後就變成懈怠,知道自己懈怠就要趕快懺悔改過向善,懺悔要誠心誠意的懺悔,不要只有口頭上的懺悔,如果你現在在這邊懺悔,但懺悔完了呢!又忘掉了,然後你想到了,又把自己關著來懺悔,然後懺悔過了又忘了,這是不是很不好,這樣因循怠惰的話,日子久了自己就會墮落,那有什麼辦法是自己不會墮落呢?就要時時約束自己,那要怎麼約束呢?仙佛留下的訓文,就是要留給你們做一個參考、借鏡的,然後時時自己唸,自己複習,那就不會忘記了。
屠夫殺有形的生物,「道夫」殺無形的生物,殺了你們的貪嗔癡愛,殺了你們的煩惱。當個屠夫,我們當自持,時機成熟時,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所以這把刀是智慧刀,要斬荊棘、共患難,登上法航,超生了死。
戒、定、慧是修行最基本的功夫,「戒」:戒不好的脾氣毛病。「定」:就是什麼都放得下,什麼都提的起,怎麼搖他、動他、考他、毀謗他,他都無動於衷。「慧」:定了就會生出真智慧。
什麼是邪淫?就是邪思淫念、不正當的思想、不正當的念頭,好壞只在一念之間,所以要以持戒來度邪淫。
禪定渡散亂。不要散亂是叫你的心活起來,禪定是讓你的心能夠有靜養、修心養性,而不是那裡有一個講什麼坐禪的人,那裡還可以跟三十三天天外天溝通,你就心嚮往的跑去了。去以這種禪定渡散亂,為有一個心相,因為你心裡想去見某某某。
人一叩是什麼?人一叩叫命,是提醒你,你有一個命,你的天命非常的重要,所以你來這裡是提醒你,時時刻刻不要忘了自己的天命、天性,不是叫你來要拜偶像。可是你在叩的時候,你的天命能夠跟上天的真神交流感應,在你的一動一靜之中,你早就做到了禪定,而不執著形象,我一定要去坐禪,要見老,要見仙佛,我要學禪定,那是假的,你可以修到見老,但是你可以做理天的仙佛嗎?
做人要謙虛,何謂謙虛?是不是做人要客客氣氣?要低心下氣,能忍不能忍之事,這才算是高等的品格。
守謙即時時做到謙虛為懷,心不高、氣不傲、低聲下氣。
學的越多,知道的越多,越能夠謙虛,也因為能夠謙虛,所以能夠懂得更多,學的更多,這就是有容啊!
想要心胸寬廣,就要:一、寬以待人。二、善惡都能用智慧分辨。三、愈到任何事情都能「定入心境」。
要自己惕勵,自己做得好,修得好,然後再來幫助別人,渡化別人。
什麼叫落實?就是實實在在的,做人要實實在在這才是做人的本份,做人要規規矩矩,如無規矩就會顛顛倒倒,然而顛倒即前後不分,就會有危險。
所謂「氣質」,是由內心而發,不矯揉造作,自然即是。可是問題在於是不是從你的本性而發,是不是從你的良知良能而發。

 

 

『功德』
功德在自心,有平等心、慈悲心、愛眾之心,那才有功德。修道、辦道不在於有形,而在於一顆心,修心最重要的是你用你的心做出來的事,那才叫功德。
信為道源功德母,「道源」即是自性之意,「功德母」在六祖壇經裡就是所謂「見性是功、平等是德」,所以在我們明師一點,明心見性,以清淨之心所發之無為即是「功德」。
內功是內心修持的功夫,懂不懂自己的心?對自己了解嗎?看自己的脾氣毛病在哪裡?這心不平就會惹出一大堆事情…..外功首先要打從你心裡了解而心甘情願去做才算功,才叫功德。
當你過化存神的時候,你的德已是全德。
功德是要真心奉獻,功德是來自你的誠意,如果有所求就不算是功德。
只要是用菩薩心奉獻給眾生,道場缺什麼,我認真去做,你無此形象,沒有功德的大小都去做,才是真功德。你將經驗分享給眾生,這是一種成全,是你的義務。成全眾生是眾徒兒的義務,是你的功德。如果你說我講一堂課有多少功德,那你的功德就沒有了!成全眾生不是這一節課有多少功德可取,而是你的意義,要無所為、無所著相,這樣你修道辦道才會成功。
功德是什麼?你真正去幫助別人,別人才會得到你的好處,那才是功德。
佈施出去的恩惠,不要每天惦記著它,這就叫做功德。
什麼是隨喜功德?人人都好,人人都快樂,我們坐在這裡,大家精神要振作,大家要團結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我們無形當中帶動道氣旺盛,道氣旺盛時,也是我們的基本功德。
每一個人做一件事情,只要心念一動,不是功就是過,不是天堂就是地獄,所以你的心念要小心,你讓你的心境能夠提昇,讓你的心清靜下來就有功,而不一定要做多少善事,「真正的功是在你自性的圓滿」。
做一件工作你有怨,你對這件工作產生了怨氣,你便無功,你也無德。「你的功德從何處來?從你的平常心得來」。我們平常就要有慈悲心,平常多做一些,每一件別人不要做的,我擔起來做,做了之後我們不要去怨別人,要好好做,讓這件事完成。我們既然有心要做,我們就不要管為何別人不做,別人不做是他的事,你要做是自己的事啊!
身可積德、口可積德、眼神可以積德、你的笑容也在積德,所以這個德無所不在,道也無所不在,行道就在微禮細節中。
真功德乃是要以無私之心去行。
修道要從人道中做起,家裡所有的事都不做,只是一直往佛堂跑,這樣就失去根本,就不對了。如果你把家裡整理的很好,影響你的家庭,其實你也是功德無量,因為你們家每一個人都是佛。
拿錢出來的人,不一定有功德,有的人拿錢出來有所求,所以沒有功德。有的人很誠心,雖然錢不多,但是他的誠心感動了上天,這就是他的功德。
仙佛不要錢,賢士所做的財施、法施都是了自己的愿,行財施建設佛廟講堂、勸化世人這就是功德。行財施特別注意量力而為,所以「第一顧肚子、第二顧佛祖」。(台語)財施不是拼輸贏,要依經濟能力,最重要的還是憑著你的誠心與真心奉獻。
人活在世間要頂天立地,更要行真正的佈施。身施,腳踏實地去做;心施,心存誠敬的心;言施,所言要合乎真理;面施,待人微笑歡喜。
道是最平常的道理,所以待人之道就是講話要婉轉、化解不平的氣氛,這樣無形當中就會建立大功德了。
按功定果:所謂的「功」是了你的愿,所謂的「德」是培養內在涵養,按功定果是這樣來的。

 

 

『禮節』
我們來學禮,除了禮節的禮,我們還要恢復道理的「理」,學了有形的「禮」,還要去體會如何以有形達到無形、無為之「理」。
社會上人越不遵守規矩,戒律就越多。到佛堂也要守佛規。家有家規、國有國法,佛堂也有佛規禮節,所以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規律,要入境隨俗。修道要低聲下氣,修道人最怕驕傲,人往往都會有自我,自是、自負,修道低聲下氣,人人對我們就會有禮,那就是成功。修道如果存驕傲之心,認為自己懂得比別人多,這樣不可以。那就會像唱歌一樣,有時會唱的變調。修道不能修的變樣,要遵守著戒律、規矩,好好的修。
我們對老年人要有所尊敬,尤其是在稱呼上,譬如:稱呼老人為「老朽仔」(台語),實在是大不敬,我們應該說「您老人家」才是。
作揖的時候,為什麼要抱合同?因為要叫你「看到好的東西抱在胸前,然後要去做」。

 

 

『火候』
三十而立是指三十歲應該有定力了,受到外界污染能夠不動心。
你們要多多去體會為什麼要學道、修道?「修」者「改」也。如何改?要看你們的用心,每個人都有脾氣毛病,只是有的人不表現出來,因為這就是你們所說的涵養,而有的人易怒,看起來何者好?其實兩者都不好,因為只能忍,不能化這個「氣」,積在你們內心,有朝一日總會火山爆發,你週遭的一切儘遭殃。顏回的不遷怒、不貳過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修道人就要有一個志向:「當下即是」。你內心想學哪一位仙佛,就要更加用心去體會、去觀摩。雖然現在還不能率性,但自然而然一回生二回熟,多接近接近,你們的風範也會不一樣。
修道需要火候,火候不夠就需要再繼續,上天無時無刻都在考驗你們,你們也要時時去學習,才能夠體會上天的用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老實修行3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